四川省校园文学协会

文学试验基地

孟子文论之“以意逆志”

作者 江云
2024-04-24 21:28 阅读 1.8万 字号+
海报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世界上有了文学作品,也就相应有了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的需要。在如何读、如何知、如何理解作品的问题上,孟子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无疑是解读的关键。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简言之,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西方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作者的心思,那这种揣度出来的结果必然会带上读者的烙印,所以就会让人们产生这样的疑问:“作者传递的意思果真能够被读者理解和获得吗?对此庄子认为:”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意思是他认为语言不能直接说明,也无法直接传递处作者的精微的意思,文字的间接表述与道和意相关的内容也不能为读者所真正求得。而在这个问题上,先秦儒家是持可知又不全可知之态度,孔子肯定“人”通过语言而呈现,即“不言谁知其志”,也肯定人通过语言而被知,所谓“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然而言可知不等于所有的言和用语言表述的思想皆能被别人理解,他也曾发出“知我者,其天乎!”的感叹,而用“人不知而不愠”来慰藉所有的君子。更何况文献的不足、文字的残缺等都会给阅读和理解设置难以跨越的障碍,所以作品与读者之间某些隔阂难以消弭,人的理解力不是无所不能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无限的可能性,过度的理解会扭曲文章的意思,也许一千个读者不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定有确定的那十多个,甚至上百个的哈姆雷特。孟子继承孔子之说,以“知言”自诩。他对言如何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阅读和理解的认识往自觉阶段推进一步。孟子强调,在理解和解释活动中需要重视意理和事实的作用,只有得到意理指导经过思辨,得到事实佐证有根有据,这样的理解和解释活动才可靠可取。而意理显然是对理解和婕斯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的,比如对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读者所知甚少,对他们的理解和解释就不得不借助意理的帮助。

从孟子以意逆志的实际用例来看,他肯定一首诗、一篇文章都有其自身的 含义,读者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和理解,断章取义难以与作品本意契合,因为词意不是简单等同于句意。因此,以意逆志确实反映了先秦读《诗》从断章取义到整体理解的变化。孟子又强调,要充分认识作者运用修辞手段的表意作用,不能胶着地理解作品中夸张手法的运用,否则就会偏离原意。

综上所述,孟子提倡“以意逆志”说重在追求理解作品的正确性,包括正确索解作品的主旨和诗人写作的意图,反对偏离篇旨,刻板拘泥于字句。(作者 江云)

60
中教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存储服务,如果您发现内容有不妥之处请使用页尾投诉功能或直接与我们联系。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大学生云报
媒体组织
大学生云报官方账号。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