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试验基地

额头的“陕西地图”

作者 佚名
2025-11-13 10:16 阅读 1.4千 字号+
分享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片段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总有一些印记,虽历经风雨,却愈发清晰,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对于我而言,额头那道酷似陕西地图的疤痕,便是这样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见证,它承载着上世纪90年代乡村教育的艰辛与坚守,诉说着师生们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动人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初,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从中师毕业,踏上了教育工作的征程。第二年,我被调往一所乡村小学担任校长。那所学校,宛如被时代遗忘的角落,简陋得让人心疼。土木结构的瓦房,在岁月的侵蚀下摇摇欲坠;地面坑洼不平,而且是泥土地面,每走一步都仿佛能感受到大地的颤抖。每一学期,老师和学生都要齐心协力,把地面挖松,再加入麦糠和石灰,用木棒一下一下地敲打,试图让地面变得平整一些。然而,这样的努力不过是徒劳,没过多久,地面便又恢复了坑坑洼洼的原状,桌凳也随之摇摇晃晃,学生们坐在上面,只要稍微动一下,就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无奈。扫地时,尘土飞扬,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喘不过气来。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和不甘。我深知,孩子们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继续学习,他们应该拥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场所,老师也应该拥有一个好的教学环境。于是,我们决定发扬勤工俭学的精神,就地取材,改变学校的面貌。学校旁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流,溪水潺潺,仿佛在为我们加油鼓劲。我带领着老师和学生,一同来到河边,捡拾碎石。大的碎石,我们用人工去砸碎,或者让石块儿之间相互碰撞变小,清脆的声响,仿佛是我们与困难斗争的号角。我们将砸碎的碎石堆放在教室后面,作为硬化地面的材料,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然而,劳动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孩子们天性活泼好动,在劳动中难免会调皮捣蛋。有一次,几个孩子用石块儿碰撞石块儿,玩得正开心时,突然溅起了许多小碎石。那小碎石如同一颗颗子弹,飞速地射向四周。我还没来得及反应,一颗小碎石便重重地溅在了我的额头上。顿时,一阵剧痛袭来,我下意识地用手捂住额头,鲜血顺着手指缝流了下来。同学们都惊呆了,纷纷围了过来,脸上满是惊恐和担忧。我强忍着疼痛,安慰他们说:“没事,没事,大家继续劳动,但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们只捡拾小碎石,不准再敲咋石块了!”简单处理了一下伤口后,我又投入到了劳动中。

可是,由于当时身处偏远的乡村、交通不便也无酷似陕西地图医疗条件,治疗不及时和治疗不当,加之蚊虫又叮咬到了伤口,伤口很快就感染了。那段时间,我忍受着伤口的疼痛,却依然坚持每天到学校上课,组织劳动。我不想因为自己的一点伤痛而耽误了学校的改造计划,更不想让孩子们的学习受到影响。在我的坚持和带领下,老师和学生们齐心协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积攒够了碎石,买来水泥和沙终于硬化了地面。当看到原本坑洼不平的泥土地面变得平整坚硬,桌凳不再摇晃,扫地时也不再尘土飞扬时,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一声声欢快的笑声,仿佛是对我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然而,那次意外在我的额头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酷似“陕西地图”的疤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忘记了这道疤痕的来历,它仿佛被岁月的尘埃所掩盖,成为了我身体上一个不起眼的印记。直到昨天组织孩子们课间活动时,一个小姑娘突然指着我额头说:“老师你头上怎么有一个我们陕西地图呀?”我先是一愣,然后用手去抚摸额头,这才想起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46
中教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存储服务,如果您发现内容有不妥之处请使用页尾投诉功能或直接与我们联系。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