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以来,记者走访云南省富宁县多所中小学校,亲历“国旗在我心中”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从操场上升起的国旗,到班会课上的激情;从红色遗址前的驻足沉思,到竞赛场上的意气风发,一堂堂“沉浸式”爱国课,让红色信仰在全县中小学校园悄然浸润。
晨光里的升旗,筑牢爱国第一课。走进“中国工农红军云南富宁红军小学”——县第一小学,当《义勇军进行曲》响起,五星红旗迎着朝阳缓缓上升,孩子们挺直腰背,神情肃穆,稚嫩的脸上露出对伟大中国的豪迈热情。县教育体育局工委办的韦老师告诉记者,自3月活动启动后,全县按照“流程规范、认知内化、情感共鸣”的要求,从旗手选拔到礼仪规范,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庄重,“以前有的孩子会在升国旗时开小差讲小话,现在大家都知道,这面国旗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国家”体验已成为全县260余所学校每周一共同的第一堂课。
月课里的班会,激活爱国新互动。记者在县第三中学旁听了一场“国旗在我心中”主题班会,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学生们分成小组围绕“国旗的历史”“英雄与国旗”等话题热烈讨论,有人分享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故事,有人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的诗句,黑板上还贴着学生手绘的国旗图案。据县教育体育局统计,7个月来,全县累计举办此类主题班会180余场次,6.2万名师生参与其中。“以前讲爱国,学生觉得离自己很远,现在通过讨论、分享,他们会主动说‘要为国旗增光’”一位参与组织的老师感慨,这种“主动参与”的教育有效推动了全县爱国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实践里的溯源,触摸国旗映初心。在富宁县谷拉的“红军洞”遗址,讲解员的声音带着历史的厚重,学生们屏息聆听,有的伸手触摸洞壁上的痕迹,有的拿出笔记本记录着,这是富宁县“实地实践体验”活动的一幕。3月至今,全县已组织师生9批1400余人次走进“红军洞”、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遗址等红色教育基地,使学生在“触摸历史”中感悟国旗象征的奋斗精神。同样,在校园里,红色电影则成了“流动的历史课”——43所学校利用多媒体教室,播放了284场《建国大业》《志愿军》等影片,1.7万名师生在光影中重温峥嵘岁月。

▲图为富宁县归朝镇中心小学组织学生到粤东会馆参观革命遗址
▲图为富宁县教育体育局组织各民族学生到对越自卫反击战遗址狮子山主峰看展爱国主义研学活动
赛场上的诉说,同表国旗立信仰。“国旗的设计者是谁?”“升国旗时应该保持什么姿势?”在县民族中学的国旗知识竞赛现场,选手们抢答的声音此起彼伏,台下学生不时为答对的同学鼓掌,这场覆盖全县中小学的竞赛,共评选出73名“国旗知识小达人”;在县第一中学的手抄报展览区,记者信步参观完2200余份学生作品,有的用彩笔描绘国旗与长城,有的用文字写下“我爱你,中国”;在县职业中学的主题演讲比赛中,有人讲述国旗的历史渊源,有人分享自己与国旗的故事,县第一中学的一名选手告诉记者:“每次看到国旗升起,我就想起爷爷说的‘要为国家读书’,这就是我的爱国心”,这样的比赛在全县共举办了25场,418名选手走上舞台诉说国旗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在场的人频频动容,对国旗的敬畏与热爱,已成为全县各族少年们可诉说、可思考的真实感悟。

▲图为富宁县“我和国旗的故事”系列活动富宁县木央中学分场
离开富宁县城时,夕阳正映红天边的晚霞,像极了操场上飘扬的国旗。这场历时7个月的“国旗之约”,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看得见的行动:从一次肃穆的敬礼,到一场热烈的讨论;从一次红色遗址的探访,到一幅手抄报的创作。这些细碎的瞬间,正将“国家”二字,从课本里的文字,变成少年心中的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