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旗下教育媒体融合实践平台

凝聚教育家精神,厚植师风师德土壤

2025-08-31 09:55    浏览 9.3万   分享

马志越 认证教师

河北工程大学新闻通讯员。

(作者 马志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四有”好老师,到“大先生”,再到“教育家型教师”,直至“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党中央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做出深刻阐述,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传承师道,与古为新,中国师道文化蕴藏着中国历史发展变革的核心要义。探索师道文化,窥见发展变革中的思想精髓,领悟师风师德精神内核。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破除了贵族独享教育权的垄断局面,助力大众教育兴起。而良好的教育需要完善的师风师德建设作为支撑,老师正是引领良好学习风气,激发学习热情的表率。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诠释了老师对教育的根本使命和时代任务。师道文化奠定了教育家的核心内涵,也影响着后来变化发展着的师风师德建设。

师风师德建设是建立在赓续良久的师道文化发展基础过程中的,中国师道文化奠定了教育的精髓,也影响着后期形成的教育家精神。如今的教育摒弃了师道文化糟粕,保留了师道文化精髓。现代教育思想经过历史洗练,不断发展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师道文化是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渊源,其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刻影响着师风师德建设的发展。

教育家精神奠定师道精神内核,师风师德建设引领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从“授业以惑”“教学相长”到“教之以道,则人才济济”再到“四有”好老师标准,充分体现了植根于师道文化土壤而成长的教育家精神的指引作用。教育家精神经过历史的洗练,秉持初心,在历史进程中获得了长足发展。“四有”好老师标准正是师风师德发展过程中的丰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在许多场合都提及了师德的重要性。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高校考察,明确提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这一提议将师风师德建设工程正式纳入决策视野,可见师风师德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家精神强化师道文化认识,师道文化引领师资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好的教师能够塑造学生个人的健全人格。因此师风师德建设需要深化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思想,鼓励教师丰富个人知识水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让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崇高和伟大,不断追求个人发展,健全个人品格。

但是如今,多元文化思潮的渗透中小学校园和高等院校,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观念有所动摇,加之视频文化兴起,冲击着教师对教学的崇高信仰。师德失范的问题的出现根源在于,对教育家精神认识较少、理解不深;对师道文化重视不够、态度不明。信仰缺失、认识是师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为了规范教师基本行为,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相关制度文件,在法律层面提升教师道德意识;为了强化思想意识,开展教育家精神讲座。由此看出,制度规范行为,精神引领思想,完善师风师德建设是双重作用的结果。

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中,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师风师德建设的道路。从精神内核层面来看,它以其深厚的内涵,为师风师德赋予了崇高的灵魂,让教师明确自身肩负的重大使命与责任,促使教师在道德修养和教育理念上不断提升,从“教书匠”向“大先生”转变。展望未来,应该坚定不移地以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持续深入推进师风师德建设。将其融入教师培养、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育家精神成为每一位教师的精神底色和行动指南。同时,鼓励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自身的教育智慧和教育力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人才贡献力量,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让中国教育在教育家精神的照耀下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本文系河北工程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研究课题“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 SD202506)”阶段性研究成果。

【河北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商学院 马志越 廖熹蔓】


 投诉举报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