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校园文学协会

文学试验基地

清明怀念袁隆平

作者 杨圣喜
2025-04-03 09:41 阅读 1.4千 字号+
分享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清明怀念袁隆平

——一封寄不出去的信

 

尊敬的袁老师:

最近身体可好?您是天空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因为,您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科学家,您对人类的贡献无法估量。尽管如此,今天我却要叫您一声袁老师,因为您曾是我中学时的生物老师的老师,所以,我感觉自己叫您袁老师更亲切。您与我们告别快四年了,今天我之所以想跟您说说心里话,这与我小时候的亲身经历有关。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水稻产量亩产三四百斤,亩产六百斤算丰收了,不知多少人经常食不果腹。在我的家乡,人们为了填饱肚子,把红薯、萝卜切成颗粒和米煮着吃算是条件好的,没有红薯、萝卜了就去山上挖野菜和米煮着吃,有时就吃稀饭,甚至只有红薯吃,有的人家连红薯都吃不饱,更不用说吃荤了。现在的年轻人看到这里会说那红薯、稀饭很好吃呢,红薯都卖到几块钱一斤。那是偶尔吃吃,天天吃红薯、稀饭试试?您说是吗?

记得我读小学时,父母早上要出集体工,我和妹妹就自己把一家四口人的饭做好以便提前吃早饭不影响上学。盛饭时,揭开饭鼎罐盖,然后用饭勺在上面划个“十”字二分为四,我和妹妹各吃一份,还有两份是留给爸妈的,看起来好像分得很公平,其实,我为了多吃点但又怕爸妈骂我给他们留少了,往往是上面看起来公平,挖到下面就偏向爸妈那边挖,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孝。但那时实在是饿,爸妈也不是傻瓜,他们宁愿自己挨饿,也不愿让我们饿着肚子去上学,所以,爸妈也从来不揭穿我的小秘密,即便这样,也从来只能吃个半饱,更不能带中饭去学校了。

那时候的我,下午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放下书包去揭开早上做饭的鼎罐盖,然后用手指在鼎罐里面刮一遍,手指上便会有几粒米饭和和一点点淀粉糊,再把手指舔干净,之后还要上山砍柴、打猪草等,有时候饿得没力气上山就扒在门槛上哭。那时要想吃顿饱饭,只有每月逢生产队分粮或碾米时的当天晚上才可以,这是我爸定下的铁律。记得有一次,我们家碾米后的那天晚上,本来全家人都已经吃过饭了,可是我爸突然怀疑我还没吃饱,于是硬要我妈再单独给我煮1斤米的饭给我吃,结果我没菜也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为此爸妈还吵起来了。

袁老师,人饿得不行了有时候也就不顾尊严和面子了,您说是吗?记得有一次我读小学二年级时的一天下午上体育课,大家自由活动,我一个人在教室背后的地上玩耍时,突然发现一个像李子大小的被人家吃掉了一口的米粉粑粑,我如获至宝,惊喜之余马上捡起来迅速在衣服上擦了擦上面的尘土就迫不及待地往嘴里送,还不知道是什么味道就咽到肚子里去了,真是猪八戒吃人参果,现在看来那一定是典型的神志不清的精神病人所为。

读初中时我住校,生活条件稍微好些了,但在吃饭的问题上还是要精打细算。记得八一年端午节时,我和其他同学一样都从家里带了十来个粽粑和粉粑,别人把这些粑粑当零食吃,想吃就吃,我却不敢当零食吃,如果那餐想吃粑粑就少打一两或二两米的饭。

袁老师,现在的农民普遍种上了您的杂交水稻,亩产最高可达1500多公斤,亩产量翻了四五番,加上国家施行改革开放及配套的惠民政策,目前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如此,我还要告诉您老人家一个我的小秘密:我小时候跟我爸爸学会了饭后舔碗,至今依然“积习”难改,那就是在自己家里吃饭时,有时候还要把碗舔一遍,我妻子常笑我说我的“光盘行动”执行得很好,我吃过饭的碗不用洗。当然,掉在餐桌上的饭粒那是一定要捡起来吃了,掉在地上的饭粒不吃也要捡起来,否则,脚糟蹋了粮食会遭天打五雷轰的。我想,看到这里您老人家应该感到很欣慰吧。

我读小学时没志气,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了要当个碾米师傅,您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碾米师傅每次给别人碾米后,那碾米机里会残留一点点米粒,每次收集起来就多了,应该够一家人吃饭了。

袁老师,您知道吗?四年前的522日晚饭时间,我突然打开手机看到一个视频:您在长沙湘雅医院大门口与人们告别时,蜂拥而至的群众嚎啕大哭为您送别。我瞬间泪崩,放声大哭至少5分钟,泪水掉在饭碗里也不管,妻子不停地为我擦眼泪,之后的个把星期里我会不时地看群众与您告别的视频,每次打开视频我都会轻声地哭起来。说实话,我也快奔六的人了,几十年来,我只有爸妈去世时我痛哭过,妻子出车祸后医生说要变成植物人我痛哭过。我们舍不得您离开我们,因为是您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是您的两个“梦”让天下人不再挨饿。我会教育我的学生和我的孩子像您一样做粒好种子。

哦,清明前夕,我还专程到过位于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沅水河畔的杂交水稻博物馆探访您的杂交水稻诞生之旅。当我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和实物展览了解到您当年在海南岛白天在野外卷起裤腿日晒雨淋、晚上在几平米的茅屋里点着油灯且蚊叮虫咬的艰苦工作和生活环境时,我对您肃然起敬,眼眶顿时湿润了。

不打扰您了,袁老师,纵有千言万语也诉不尽对您的思念。您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全世界人们永远记得您。真诚地祝您快乐幸福!

您的徒孙:杨圣喜

75
中教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存储服务,如果您发现内容有不妥之处请使用页尾投诉功能或直接与我们联系。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