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旗下教育媒体融合实践平台

枣庄学院城市与建筑工程学院赴滕州市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匠心传承激荡古滕新韵

2025-07-13 12:38    浏览 2.7千   分享

李天鹏 认证教师

枣庄学院新闻通讯员。

为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做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枣庄学院城市与建筑工程学院"城心承意·匠韵相传"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7月2日至7日赴滕州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院领导胡新华、裴娴哲带队指导,20名实践团成员全程参与。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班墨文化的智慧与哲理探寻和传承发扬”为调研主题,通过七大创新模块,将高校智力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打造出思想浸润、文化传承、产业振兴三位一体的实践范本。

校地携手绘宏图 智力赋能促振兴

经过前期深入调研和周密筹备,2025年7月3日,实践团前往滕州市级索镇坝子崖村,与级索镇政府共同召开"校地携手共赋能"主题座谈会,并举办"枣庄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级索镇领导邱勇,孙艳波,马青及镇团委工作人员、坝子崖村干部王明及相关工作人员热情接待。

7月3日,枣庄学院城市与建筑工程学院与级索镇政府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双方就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美丽乡村建设等达成共识,将建立人才输送机制,推进斗拱产业数字化改造,共建非遗研学基地。会上揭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启常态化合作,为鲁南乡村振兴提供示范模式。

匠艺传承惠桑梓 实地调研解民需   

实践团赴坝子崖村开展文化调研与志愿服务工作。实地考察斗拱展览馆、非遗小院及加工厂,深入了解传统建筑技艺;走访希望小屋,为困难儿童家庭提供物资帮扶与学业指导。实现文化传承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既搭建了学生实践平台,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参考依据,展现了校地合作的良好成效。

红色精神永传承 强核报国砺壮志

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婷婷老师在非遗小院讲授"两弹一星"精神专题党课。课程以邓稼先同志事迹为主线,运用全息影像技术还原原子弹试验场景,结合钱学森手稿等史料,深入阐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教学将航天精神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通过沉浸式教学方式,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思想引领。

实践团在村内开展核辐射科普活动,通过发放科普资料和文创产品,向村民普及科学知识。活动重点面向青少年,采用互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将科学普及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提升村民科学素养,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展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班墨技艺润乡土 非遗传承育新人

实践团在坝子崖村开展班墨文化宣讲活动。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为例,通过三维动画和智能模型展示传统建筑技艺,阐释"精益求新"的工匠精神。活动结合乡村振兴实践,探讨传统文化对现代发展的启示,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新思路。

实践团组织"鲁班小工匠"竞赛和创意展示活动,促进青少年、村民与大学生就技艺传承和乡村发展进行交流。活动通过古今对话形式,既传播了非遗文化,又培育了乡村创新动能,探索出"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

圣贤故里寻根脉 今古交融创新知

7月5日,实践团赴滕州市开展"班墨匠心"主题研学活动,走进墨子纪念馆与滕州博物馆,开启跨越千年的工匠精神溯源之旅。

实践团在墨子纪念馆运用全息技术复原古代机关,验证其科学性,并通过AI探讨墨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在滕州博物馆考察古代工艺,系统研究当地工匠传统,构建"技术-思想-文化"研究体系,为传统工艺传承提供学术支持。

本次活动构建"思想-技艺-转化"研究体系,完成《班墨文化数字研学手册》编撰。活动深化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为"班墨文化"品牌注入新内涵,促进传统工艺与乡村振兴融合,为非遗文化创新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智能转型探新路 校企协同促发展

7月6日,实践团赴思题姆公司调研教具生产,考察智能积木加工流程,体验工程思维教具,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路径,为产教结合提供实践参考。

企业负责人介绍"以匠育匠"理念,阐述榫卯结构教具研发和墨家逻辑课程开发情况。实践团结合专业特长,针对企业技术需求提出教具数字化升级方案。

实践团调研班墨文化企业,考察榫卯技艺数字化应用,研究"非遗+文创"发展模式,探索传统工艺创新转化路径。通过实地观摩,深化对传统工艺的理解,为非遗创新发展积累经验。

实践求真传薪火 青春筑梦启新篇

7月7日,实践团召开总结会,梳理非遗传承、文化溯源和产教融合成果。提出“承意·承新·承责”社会实践理念,构建“非遗传承+溯源实践+红色教育”三维育人模型。这场带着泥土气息的青春思辨,正推动匠心传承从实践场域向长效育人机制坚实迈进。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