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在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集益小学以“万物共生·和美永续”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沉浸式科普教育活动,带领全校师生踏上了一场探索自然、守护生态的奇妙之旅。
校长开讲:播撒生态保护的种子
“每一种生物都是地球独一无二的‘调色笔’,共同绘就了生机勃勃的生命画卷……”在庄严的升旗仪式后,钟治明校长以生动的比喻拉开了活动序幕。他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切入,结合全球生态现状与本土物种故事,向孩子们阐释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一只蜜蜂每年能为3亿朵花授粉,而我国特有的中华鲟已在长江生存了1.4亿年……”一组组震撼的数据,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每一个物种都是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班级探秘:在互动中遇见生命之美
“猜猜这是什么植物的种子?”“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各班主题班会上,班主任们化身“生态导师”,通过标本观察、趣味问答、纪录片赏析等多元形式,带孩子们解锁自然奥秘。四年级教室的“生物拼图挑战赛”中,孩子们通力合作拼出大熊猫、珙桐等珍稀动植物图案;六年级的“生态角色互换”辩论会上,学生们围绕“人类该如何与野生动物共处”展开热烈讨论,一句“不是征服自然,而是成为自然的守护者”赢得全班掌声。
手绘愿景:用童心勾勒绿色未来
“我画了长江江豚在清澈的江水里嬉戏!”“这是我设计的‘昆虫旅馆’,可以让小甲虫和蜜蜂安家!”四五六年级学生精心创作的手抄报成为校园里的流动风景。孩子们用彩笔描绘濒危物种的生存现状,用文字记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小妙招,有的作品还提出“校园植物角增设鸟类喂食器”“成立环保小卫士社团”等创意提案。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作品,展现出新时代少年对自然的敬畏与担当。
“当孩子们蹲在草丛前观察蚂蚁搬家,为一只受伤的蝴蝶搭建‘康复小屋’时,我们就知道,生态保护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发芽。”钟治明校长表示,学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推进“生态校园”建设,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校园微生态打造等举措,让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从知识讲堂到实践探索,从校园阵地到心灵深处,集益小学的系列活动不仅让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更让孩子们在心中种下了一颗“与自然共生”的种子。正如六年级学生张雅玲在手抄报中所写:“每一片树叶的颤动,每一只昆虫的鸣叫,都是大自然写给人类的诗。让我们做这首诗的续写者,而非破坏者。”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集益小学的“生态小卫士”们正用行动诠释着:守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