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在第36个“国际减灾日”到来之际,集益小学以“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为主题,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与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系列活动,将安全知识转化为生存技能,让师生成为家庭与社区韧性建设的“小小推动者”。

实战演练:以演促防 锤炼应急能力
随着演练警报响起,集益小学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迅速采取“伏地、遮挡、手抓牢”的避险动作,在疏散过程中,集益小学的孩子们双手护头,从教室鱼贯而出,沿着预定路线快速有序地撤离教学楼,这是他们正在学习如何与危险赛跑,随后按预定路线有序疏散至安全区域。


演练模拟了突发地震的真实场景,涵盖了避险、疏散、队伍快速集结、震情信息上报、伤员医疗救治等环节。整个过程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展现出了高效的应急处置能力。“这样的演练不仅是一次技能大练兵,更是一堂生动的安全教育课。”参训教师表示。

防灾科普:知识成为生活指南
“地震时若在室内,要迅速躲到桌子或坚硬的物体下,保护好头部,远离窗户和吊灯。”集益小学的教室里,老师手持《家庭防震手册》,向学生们讲解避灾要领。
校园广场上,钟治明校长结合汶川地震等真实案例,通过“灾害知识小课堂”解析“听预警、查隐患、会避险”的实践意义,现场设置的“应急知识问答”互动环节,孩子们踊跃举手抢答,在趣味互动中夯实安全认知。

辐射社区:学子成为韧性建设使者
集益小学的减灾教育并未止步于校园围墙之内。
学生们把《防灾减灾自救科普知识》宣传单带回家中,这些小小的纸张成为传递安全知识的“移动课堂”,成功将防灾减灾的“种子”播撒进一个个家庭。孩子们作为家庭和社区韧性建设的推动者,正把学到的知识技能传递给更多人。这种“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区”的辐射效应,正是构建韧性未来的重要途径。
韧性建设:从小培养的安全素养
今年国际减灾日主题强调“投资韧性建设”,这不仅指硬件设施的投入,更包括人的能力建设。
集益小学通过定期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培养学生面对灾害的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宁可千日无灾,不可一日不防”,学校通过简洁有力的宣传语,向师生传递防灾减灾的重要性。这种常态化安全教育,让风险意识逐渐转化为学生们的基本素养,真正做到“预防在先、减灾在行、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防灾减灾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安全员。走出集益小学的校门,防灾减灾的旅程并未结束。看着孩子们手中紧握的防灾手册,听着他们兴奋地向家长讲述学到的知识,我们相信,韧性建设的种子已在心田播下。这些天真的笑脸,不仅是今日的学习者,更是明日社区安全的守护者与传播者。通过科普宣传和应急演练,这所小学正将韧性建设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并通过他们传递到千家万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