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AI生成
“爱情是大学里一门重要的选修课,修好了能为青春添彩,修不好也绝非人生的失败。一场双向奔赴的爱情,让个人幸福的涓滴细流,汇入民族复兴的磅礴洪流。 ——题记
新学期开始没多久,尤其在大一新生军训后,我已经在办公室、在食堂、在校园校道上,不止一次地听到新生们带着点羞涩、又有点小兴奋地跟我说:“老师,我好像喜欢上了一个人……”,有些同学通过微信咨询:“导员,大学是不是很自由了,军训时认识的一个女生我很有好感”,或者更直接地表达:“老师,大学了,我想谈场恋爱了!”
每当这时,我看着你们亮晶晶的、充满期待的眼睛,就仿佛看到了当年青春年少的自己。那种对心动的懵懂,对陪伴的渴望,是如此的纯粹和美好。所以,今天,老师想认真地、接地气地、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和大家聊一聊这个“天大”的话题——大学里的爱情。
你们的“想”,我都懂——为啥一上大学,恋爱就成了“必修课”?首先,老师想告诉你们:“大学生想谈恋爱,这太正常了!你们不用为此感到任何不好意思或者难以启齿,尤其是大一新生,这种愿望相对比较强烈,原因嘛,老师都懂的。一是“终于解放了”的补偿心理—— 大学之前,你们是“在知识的海洋里潜水,还被班主任按着头不让换气”。现在好不容易“上岸”了,脱离了父母和老师的“高压监管”,那颗被压抑已久的心,迫不及待地想要体验一下“甜甜的”感觉。这叫情感补偿。二是“环境真空期”的陪伴需求——你们来自五湖四海,来到大学这个新环境,老朋友天各一方,新朋友还在“互相试探区”。夜深人静的时候,那份孤独感会特别清晰。这时候,谁都希望能有一个“专属树洞”,一个可以随时分享快乐、分担忧愁的人。用网络上的话说,就是想“找一个饭搭子、学习搭子,以及一切废话的分享者”。三是“成人身份”的自我确认——你们觉得自己是大人了,长大了!你们认为谈恋爱是成年人世界里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课”。通过建立一段亲密关系,来证明自己的独立和成熟。四是“周围都在卷”的从众压力——看着宿舍楼下依依惜别的师兄师姐情侣,看着朋友圈里同学晒的牵手照,心里难免会嘀咕:“怎么别人都在“疯狂谈恋爱”,就我还在‘孤寡孤寡’?” 这种氛围下,不想“落后”的想法就冒出来了。
所以,当你们跟我说“老师,我想谈恋爱”时,我完全理解。这份渴望,无关对错,它是你们这个年纪最珍贵的生命活力。

▲图为AI生成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要学会在爱情里刹车!首先来看看大家的“恋爱观”是不是跑偏了?理解了你们的渴望,老师也得给你们泼点“冷水”,降降温。因为我发现,很多同学“想谈恋爱”的念头背后,藏着一些可能需要调整的“小误区”哦。
比如有的同学这么想的:“为了恋爱而恋爱——把爱情当成筐,谁都往里装。”有些同学谈恋爱,不是因为遇到了多么心动的人,而是因为“太无聊了”、“大家都谈,我不谈多没面子”、“只是想有个人陪我吃饭逛街”。这就像为了填满购物车而乱买东西,结果买回来的大多是无用之物。爱情不是打发时间的工具,更不是彰显魅力的勋章。 一段将就开始的关系,往往只会以狼狈收场,还浪费了你遇见“对的人”的宝贵机会。比如有的同学这么想:“恋爱就是‘占有’——你是我的,我是你的。”把对方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要求对方秒回信息、断绝所有异性朋友、凡事必须以自己为中心……这种充满控制欲的爱,看似热烈,实则是一根勒死感情的绳索。健康的爱情,是两个独立个体的联盟,而不是彼此的牢笼。记住一句流行语:“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同时,有极小部分同学还这么想:“爱情至上,学业靠边——恋爱脑是病,得治!”一谈恋爱,就把学业、社团、朋友全抛在脑后,生活里只剩下“TA”。一旦失恋,就感觉天塌地陷,整个世界都失去了色彩。同学们,“恋爱脑”之所以被吐槽,是因为它让你失去了自我。 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双向奔赴,共同升级”,是1+1>2,而不是0.5+0.5=1。你们首先是独立的、完整的自己,然后才是彼此的爱人。
同学们,如果你不小心“中枪”或被“戳中”了,别慌,这很正常。接下来,老师想介绍一个超级好用的“爱情地图”,帮你们看清,大学里的爱情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以用“三角形爱情理论”打造你的完美关系,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了一个著名的 “爱情三角形理论” 。他认为,完美的爱情就像一个稳固的三角形,由三个不可或缺的边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
第一条边:激情——那是“上头”的感觉。这是爱情中最“电光火石”的部分。是初见时的心跳加速,是牵手时的面红耳赤,是一种强烈的、想和对方在一起的性吸引和浪漫情感。用咱们的话说,就是 “糟了,是心动的感觉!” 这是爱情的发动机,没有激情的爱情,就像没放盐的菜,寡淡无味。第二条边:亲密——那是“走心”的温暖。这是指两个人之间那种温暖、贴心的感觉。你们可以分享彼此的秘密,是三观的契合,是精神的共鸣。是愿意听对方唠叨,是在对方难过时给予的拥抱,是在一起即使不说话也很舒服的默契。这是一种 “你懂我的奇奇怪怪,我陪你可可爱爱” 的深度联结。这是爱情的加油站,让关系得以持续温暖。第三条边:承诺——那是“负责任”的决定。这是爱情中最理性、最沉重也最可贵的一部分。它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是决定“我爱你,我们要在一起”;长期则是“我愿意,并且会努力,让我们的爱有一个未来”。这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是风雨来临时的不离不弃。用一句很燃的话说就是:“我想做的,是和你一起,从校服到婚纱,从课堂到殿堂。” 这是爱情的稳定器,让激情和亲密有所依附。

▲图为AI生成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三条边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爱情哦?只有激情 ≈ 迷恋式爱情:就像一场绚烂的烟花,“啪”一下就没了的“crush”。只有心跳,没有深度和未来。很多大一新生的“心动”,往往止步于此;只有亲密 ≈ 喜欢式爱情:像是很好的朋友,相处愉快,但总感觉“差了点意思”,缺乏那种致命的吸引力和长久的打算;只有承诺 ≈ 空洞式爱情:比如一些旧式的包办婚姻,有名无实,味同嚼蜡。
三角形爱情理论中,还有另一种组合方式,我们继续来看!第一种是激情 + 亲密 = 浪漫式爱情:校园里很多情侣就是这样,爱得轰轰烈烈,但一谈到未来就回避。“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第二种是亲密 + 承诺 = 伴侣式爱情:像相处多年的老夫妻,爱情变成了深厚的亲情,温暖而稳定,但可能少了些年轻时的火花。第三种是激情 + 承诺 = 愚蠢式爱情:基于外表或冲动迅速在一起,甚至闪婚,却发现根本无法进行深度的精神交流,关系难以维系。
除了以上的组合模式之外,还有一种最完美的,当然是三者兼备的——“完美之爱”。它既有电光火石的激情,又有温暖贴心的亲密,更有共赴未来的承诺。这样的爱情,就像一艘装备了强劲发动机(激情)、舒适船舱(亲密)和可靠舵盘(承诺)的船,既能乘风破浪,又能安稳航行,最终抵达幸福的彼岸。
同学们,老师最后想推荐一份“恋爱实操手册”——愿你拥有“完美之爱”希望能帮助你们在未来可能到来的爱情里,少走弯路:先建设好“自我”,再迎接“我们”。 首先,不要急着去寻找一个“对的人”,而是先努力成为“对的自己”。好好学习,发展兴趣爱好,拓宽社交圈。当你自己活得精彩丰盈时,你散发出的光芒,自然能吸引到同样优秀的人。“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用“三角形理论”去考察和经营关系。 当你对某个人心动时,别光看脸。问问自己:我们除了聊吃喝玩乐,能进行深度的思想交流吗?除了最初的心动,我愿意为TA克制诱惑,规划未来吗?同样,在经营感情时,要有意识地给“三角形”的每一条边加固:创造小惊喜维持激情,深度沟通滋养亲密,认真规划兑现承诺。
其次,爱情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你的快乐和安全感,最终应该来源于你自己。恋爱应该是让你原本就80分的生活,变成100分的精彩;而不是把你从40分的泥潭里拖出来。“好的爱情,是你透过一个人看到整个世界;坏的爱情,是你为了一个人舍弃整个世界。”
最后,一定要要保护好自己,因为自己是是一切的前提。 这包括身体上的,也包括情感上的。尊重对方的意愿,也坚守自己的底线。如果一段关系让你变得卑微、痛苦、怀疑自己,请有勇气及时止损。“智者不入爱河?不,智者不入‘错’的河。”
亲爱的同学们,大学里的爱情,可以是人生中最美丽的一门选修课。它教会我们如何爱与被爱,如何理解与包容,如何承担责任与面对失去。所以,老师并不反对你们谈恋爱。我反对的,是盲目、冲动、不负责任地开始一段关系;我鼓励的,是理性、真诚、共同成长地经营一份感情,一场双向奔赴的爱情,能让个人幸福的涓滴细流,汇入民族复兴的磅礴洪流。

▲图为AI生成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遇到了那么一个人,TA让你觉得,你们的“爱情三角形”是如此稳固而充盈——有聊不完的话(亲密),有怦然的心动(激情),更有一起走下去的决心(承诺)——那么,老师会真诚地祝福你,并为你感到高兴。在那之前,请不必焦虑,不必慌张。好好享受你的大学时光,去读书,去旅行,去交朋友,去成为更好的自己。对的人,会站在你的前途里。
最后,老师的办公室永远为你们敞开。无论是恋爱的甜蜜,还是失恋的苦涩,或者仅仅是青春的迷茫,都欢迎大家来坐坐,我们一起聊聊。愿你们都能在大学里,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平衡而稳固的“完美之爱”。
(来源: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陈丹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