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旗下教育媒体融合实践平台

写作功夫贵在“存” ——读《于漪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2024-12-11 08:59    浏览 8.4千   分享

王鸿 认证教师

徐州睢宁李集小学新闻通讯员。

捧起《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这本书,在阅读中寻找写作教学的密码。寻找的过程中,我的写作教学思路开始清晰起来。

于漪老师说“写作教学所追求的是:学生能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笔端,能写出情真意切,文从字顺的文章。要达到此目的,须在读、思、炼、评上下功夫。”于漪老师的写作教学追求是所有语文老师的追求。在写作教学的研究中,我觉得对于我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写作中遇到的第一困难是无“料”可用,或者一个“料”反复使用。写作成了很多学生的梦魇。为了应对老师,应对考试,他们只能生拼硬凑。读他们的文章也是一种“折磨”。这样老师和学生陷入一种写作的死循环。

带着困惑在《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中寻找解决学生写作之“料”的方法。读到《写作教学纵横谈》时,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材料是文章的质地,要学会写文章,学会写好文章,学生脑子里应建立内容丰富的材料库。仓廪充实,下笔就会汩汩流泻,否则,枯肠搜索,也难为无米之炊。”于漪老师的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材料”积累对学生写作的重要性。写作功夫贵在“存”。唯有平时储存丰富的“材料”,才能在写作时出现笔端汩汩流泻的从容。如何来充实学生的仓廪呢?

广博有效的阅读是积累“仓廪”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于漪老师认为积累仓廪的首先要读好有字书,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读是吸收,是积累。要想写得好首先要读得多,“读得有效”。“有效”式阅读和广博阅读并不冲突,反而是相辅相成。“有效”式阅读意味着学生要摒弃读书时的蜻蜓点水、囫囵吞枣。“有效”式阅读重点培养学生精读善思的习惯和能力。作家黄蓓佳认为“比动手写作更重要的是阅读,而且是浸入式阅读,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同喜,感悟才会更加丰富。”所以教师要学习慢下来利用阅读课带着学生精读深思,把文章读懂读透。学生要在读中思,思中品,和文章建立亲密的关系,不能读过和没读过差别不大。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的思维去品析文章的思路,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品味文章的词句段,让文字真正在心里活起来。如此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在每一节课上得到提高。从课内阅读习得的方法会辐射到广博的课外。利用课内阅读的“点”来建构课外阅读的面。除了读“快乐读书吧”里的课外书之外,还应该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科技读物、报刊杂志中的文章来丰厚学生的阅读。利用好教室里的图书角,把学生引入到书的海洋。学生在阅读中日积月累,仓廪自然会慢慢充实。仓廪充实,学生再也不会为无“米”写作发愁了。

丰富的生活是积累“仓廪”的沃土。生活是无字之书,生活是写作之源。生活之水会给学生的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于漪老师提出“读无字之书,要紧的是培养学生捕捉生活中材料的自觉性和善于捕捉的能力。”生活中的材料看似像空气中的水珠,其实只要经过阳光的照射就会现出美丽的彩虹。学生为何看不到生活中的材料呢?这和感受生活的能力欠缺有关。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智能手机的普及加剧了学生与生活的隔离。很多学生除了学习之外,会把大把时间留给网络。玩游戏、看抖音和快手成了他们生活的必需品。这样导致很多学生看不到生活的新鲜,觉得生活就是每天在复制粘贴。提高学生生活感受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一个善于观察、见微知著的人会给写作积累丰厚的“仓廪”。写观察日记,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写观察日记,观察一年四季的风光流转。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人的多样性,不仅仅是外貌,更是行为品性。学生们在观察四季中看到了别样的风景,他们会主动停下来观察一株草,一朵花,一群蚂蚁。而这些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他们的材料库,安静地存着等候登台的时机。除了观察之外,我以“劳动”为核心,组织学生展开劳动实践,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积累写作之“米”。学生们在这一年中变得勤快了,会整理家务,会做简单的家常菜。“做”让学生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们在学习之余会自己动手做玩具,会修理小物件,会使用劳动工具,会种植蔬菜。学生们的生活丰富了,笔端的故事多了真实,多了色彩。总之,想要学生的写作“仓廪”丰厚,必须把学生交给生活,让他们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进而创造生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能力要先在积累上下功夫。当学生从阅读和生活中厚实积累后,写作不再捉襟见肘、为写而写,而是有感而写、下笔从容。只要积累功夫深,写作就会如有神。

睢宁县姚集小学 冯阿军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