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郝玲君老师的文字,我的心中好似春芽萌动,无数的想法交织缠结,都渴望着破土而出。读书应当如此,令人有所思、有所疑,方能达到教育、引领、净化、回归的目的。
回顾自己寥寥数年教师生涯,愕然发现自己早已陷入了郝老师所摒弃的功利性教学。考试成绩好似一根鞭子,抽得我如陀螺一般高速旋转,无法停止。套话、答题技巧、作文公式充斥于我的课堂之上,文字的灵动与魅力早已被抛之脑后,只剩下那试卷的数字值得我去关心。因此郝老师在文中的观点显得如此振聋发聩——语文教学需要回归本真,回归心灵,真正地促进学生的生命回归。
语文回归教师该如何行动呢?郝老师认为教师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课程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要有专业提升。其实,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能窥探到教育最核心的部分——实际的教学活动,而我们又恰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所在。如果我们可以将自己融入进教师及研究者的双重身份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就能获得进步、获得成长。郝老师以一份她的教育叙事为我们提供了写作思路,她将自己在课堂中的所见所想与课后的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形成了一份系统而科学的教育研究。其实我们在课堂时何尝没有类似的发现、没有相同的想法,唯一缺乏的便是将实践转化为清晰材料的精神—总闲太费事、太不必要了。可没有分析与反思,是永远无法谋得进步的,正如波斯纳所提出的“成长=经验+反思”,唯有从实践中对比反思、分析评价,我们才能据此重建课堂、重建理念,实现专业发展,塑造本真的语文课堂。
那究竟何为本真的语文课堂?
本真的语文课堂应当是共生的课堂,陪伴孩子一点点提升,慢慢地教会孩子一些东西。张文质老师说过,教育是慢的艺术。郝老师的叙事提及一个令她印象深刻的事,在班级宣布学习小组评比机制后的某节课后,一个孩子找到郝老师说出了他的烦恼——他渴望参与进课堂答题中,可总因为思考得慢而一句未发。这样的话令郝老师反思起自己的教学,也令我开始思考,是啊,一个孩子回答对了老师抛下的问题,并不代表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良好,如果仅以接受良好的孩子作为课堂进度的依据,那真正促进学生生命的教学又何在呢?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深入课堂,有所收获。
本真的语文课堂应当是细心打磨的课堂,真实、常态的课堂经得起时间的锤炼,经得起大家的反复推敲和学习。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郝老师在书中指出,教材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而言是出发点而非终点。我们应以教参为基础,搭建好教材通向课外阅读的桥梁。正如郝老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后,拓展了毛主席极富代表性的另几篇诗词,并且让学生自行勾画亮点句子进行赏析,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写出百字评价并于课堂汇报。学生说得精彩极了,无论是“廖廓江天万里霜”的宏大开阔,亦或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不屈生命,都在学生自我探索下恰到好处地寻出来,毛主席的文字特点也自然而然被学生消化理解。这样富有探索意识的课堂才是语文课堂应该展现的,而这样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苦心琢磨,这样的精神值得所有的语文教师反思学习。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是离开了那份喜爱,那做起事情便会缺乏能动性。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乐业、善“觉”,从零到一的距离,远大于从一到百的距离,一旦觉醒,什么都无法抵挡它想要前进的步伐!
睢宁县双沟小学赵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