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旗下教育媒体融合实践平台

用朗读教语文 ——读《童向朗读》的思考

2024-01-16 09:17    浏览 3.0万   分享

王鸿 认证教师

徐州睢宁李集小学新闻通讯员。

用朗读教语文

——读《童向朗读》的思考

睢宁县李集镇中心小学 庆香香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相信每位老师都不陌生。但是童向朗读大家听过吗?我第一次听便是在王宗海教授的童心朗读讲座中,也正是在这场讲座中,我获得了王宗海教授所编写的《童向朗读》一书。

什么是童向朗读?童向,就是向童,指向儿童的朗读,即儿童本位的朗读。在书的一开始,王教授便向我们抛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朗读第一要关心的是什么,教材,方法,还是儿童?看到这个问题,我想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答案是儿童,但是当我们反思自己的课堂,真的能说自己做到以儿童为中心的朗读了吗?坦白讲,虽然我们都知道要多朗读,采用多种方式朗读,但却很少去静下心思考怎么样的朗读才是有效的、能触及孩子心灵的朗读,是能给孩子带来思考和感悟的朗读。

今年我接手了新的班级,这些孩子都是经过分班重组的,但是朗读起来却是有着同样的毛病:他们认为抑扬顿挫就是有感情的朗读,至于读出了什么感情?不知道。无论是伤感的还是开心的、壮阔的还是平静的、老人说的还是小孩说的,读起来都是一样的腔调语气。就像书中所说的,真正的朗读应当思考:

课文里,儿童在哪里?

朗读时,我该是谁?

如何用声音扇动童情的翅膀,把他们领到语文想要到的地方去?

这才是童向朗读的基点。

例如一年级上册古诗《池上》,这是一篇以儿童为主角的课文,诵读时便可以以儿童的视角去朗读,将整首诗读的颇有童趣;而三年级上册的《夜书所见》虽然写到“知有儿童挑促织”,但主角是诗人叶绍翁,儿童是他的想象,读起来就应该用诗人的口吻,读出思念家乡、陷入回忆的惆怅。当我们把课文中的儿童找到,便更能搞清楚应该以什么样的腔调去朗读,读出文章所透露的情感。

儿童是课堂的主人,更是文本的主人,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朗读技巧,用儿童的声音更好的塑造形象,从而更好地将孩子渡到文字的世界。例如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这是一篇童话体儿童诗,全文有四个角色,青蛙、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在朗读时就应引导孩子还原课文中的儿童生活,用不同人物说话的口吻来读。青蛙说话挤着嗓子“呱呱呱”,小蝌蚪乖巧可爱用小男孩的嗓音快活地读,水泡泡晶莹剔透用小女孩的嗓音自信地读,一串水珠是一群孩子在说话就用虚声兴奋地读。这样的声音处处有儿童、处处有儿童的想象,才能让文本与儿童不“隔”,才是适合儿童学习语文的朗读。

而若文本中无儿童怎么办?如何让儿童与课本不“隔”?儿童作为读者,那主角就是作者,要想破这个“隔”,就得把作者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传递给儿童。教师要引领孩子利用声音和想象,把作者看到的变成自己看到的,把自己当做作者,读出身临其境之感。

《童向朗读》给我们带来了全新而富有艺术的教学体验,给学生带来轻松又愉悦的学习体验。用童向朗读教语文,我们在路上!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