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实践。单靠教材中安排的八篇习作无法有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写作能力的提升和写作习惯的养成密切相关。良好的写作习惯如何形成?
翻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可以找到答案。叶老在书中说“写文章写得像个样儿,不仅在拿起笔来的时候才问该怎么样,应该在拿起笔来之前多做准备功夫。”“准备功夫全是养成习惯的。习惯总得一点一点地养成。”“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地流了。”写作习惯培养的关键在平日的准备功夫。抓平日准备的有力支点就是日记。日记的可贵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有了坚持,习惯和能力自然会如约而来。
以日记为支点培养学生精密观察的习惯。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智慧的源泉。没有观察,学生的写作就缺少根基。平日写记叙类文章,学生如果没有写作前的观察准备是无法写得真,写得顺,写得实。为此,我利用日记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日记侧重于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观察人在不同情景下的变化,然后用日记记录。和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是主要的观察对象。为了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我会找学生一起当“演员”。略带夸张的动作神态给了学生写作的灵感。《语文老师的“狮吼功”》、《我们班的“慢羊羊”》等有趣的观察日记张贴在教室里供大家学习。观察自然之美,打开自然的“课本”。受条件限制,能够跟随父母旅游见天地的学生极少。立足现实,天上的云,地里的庄稼,风中的落叶,飞翔的鸟儿······这些来自学生真实的生活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兴趣,也愿意坚持下去。校园里的枫树、乌桕树、银杏树在不同季节里的变化被学生尽收眼底,变成一篇篇生动的日记。观察日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
以日记为支点培养学生正确生动的语言表达习惯。“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语言表达的首要是正确。在正确的基础上要往生动形象上进阶。学生的语言表达基本上做到正确,但是生动形象远远不够。从写作反馈来看,学生的语言表达随意性较强,没有养成精细表达的习惯。比如语言描写,绝大多数学生习惯用×××说,没想过要加入其他的因素让语言生动起来。为了纠正学生随意的语言表达习惯,我在日记内容上开辟出“让语言描写活起来”专栏。搜集课本中语言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去观察加入的因素,明确让语言描写生动的方法。借助观察让学生去发现人物在不同情境下说话的语气、神态、语速、动作的不同,然后把这些加入到语句中。刻意训练一段时间,学生在语言描写方面不再单薄,开始生动起来。除此之外,我利用图片视频的手段让学生观察想象,提升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日记的助力让学生的语言描写开始生动起来,同时也辐射到其他描写。
以日记为支点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叶老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累,不吐不快。”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写作灵感的源泉。阅读是厚实学生积累的法宝。农村孩子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读的书很少。书读的少,胸中就少丘壑。如何把阅读与写作融合起来达到1+1>2的效果。我把实验的目标锁定到日记上。让日记成为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助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读书摘录式日记让学生积累了好词好句。读书感悟式日记激活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本学期读书日记重点放在《民间故事》的阅读上。每周会有两篇缩写民间故事的日记。缩写是五上写作训练的内容。大作文带着学生训练一次,但是还有不少学生没有掌握要点。为此,我把缩写训练的战场转移到日记上。每天安排学生午读和晚读,然后合上书本把故事缩写出来。练的次数多了,学生逐渐掌握了缩写的方法。
学生的写作习惯好了自然会恰当地组织材料,生动地进行表达。写作习惯的养成需要提前做足准备。准备充足了,写作自然水到渠成。这其中日记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睢宁县姚集镇张圩小学 冯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