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旗下教育媒体融合实践平台

依托日记让词语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2025-01-10 16:31    浏览 848   分享

王鸿 认证教师

徐州睢宁李集小学新闻通讯员。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中高年级能认识3000个汉字,其中2500个会写。虽然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积累词语,但是很多同学即便到了高年级仍然无法正确生动地运用语言文字。

学生写作中存在一个非常显著的问题——流水账式记录中夹杂着词汇量的匮乏。那些年从课本中学习的词语去哪里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么一段话:儿童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获取新的知识。学生在课堂里学习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储备,更重要的是运用,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

如何让学生储存的“知识”顺利周转?让知识真正地存活于学生的心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不愿意使知识变成僵死的、不能活动的重物,以免它阻碍儿童在认识阶梯上继续前进,那么你就要使词成为儿童创作的工具之一。”让词语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去观察,去思考,去创作,词语才会在学生心中“活起来”。日记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媒介,可以助力学生边积累边创作。

流水账式日记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毫无用处。转变学生写句子随意的习惯从写日记开始,一点点引导学生把生动的词语运用到句子中来。

知识可以传递,但智慧不能。词语可以传递,但运用不能。“运用”必须来自学生的主观体验。日记可以给学生提供创作的舞台,实现词语的复活。

带着学生打开生活的“课本”,汲取创作的灵感。生活中的每一个现象,每一个画面都对应着相关的词语。可是很多学生缺少发现的眼睛,浪费了大脑里积累的知识。我们在桂花飘香的氛围下学习《桂花雨》。“香飘十里”这个词语具象化,在学生的心里活起来。学完之后,我带着他们去校园的桂花树下观察体验。这是学生第一次真切地同桂花交流。学生第一次认真看桂花树的样子,第一次感受桂花叶的密与绿,第一次看到桂花细密,第一次闭上眼睛嗅桂花的香味。“沁人心脾”这个词语缓缓地在学生的心中复活了。批阅学生写桂花的日记,我发现学生已经唤醒沉睡在记忆中的词语。平时记流水账的学生也写出了几句生动的句子。“校园里的桂花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开了,香味弥漫到角角落落。学完《桂花雨》后,老师带我们去桂花树下赏玩。桂花树虽然不高大,但是很精神。密密匝匝的绿叶像一把大伞,伞下是一粒粒绽放的桂花。金黄的桂花像调皮的孩子躲起来和我们捉迷藏。可是她们忘记了自己身上的香味。我们嗅着香味一下子就发现了她们。”其实学生到了中高级并不缺少词语,缺少的是给词语复活的契机。

运用仿写,让词语水灵灵地出现在学生的日记中。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支架。利用好这个支架,学生的语言表达会在中规中矩中不断突破。松鼠的可爱乖巧吸引了学生的关注。第一段对松鼠的外形介绍,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词汇,让语言细腻生动。晚学后的日记仿照《松鼠》第一段的写法描写家里的小动物。第二天批阅学生的日记,学习过的词语果然出现在日记中。这些词语有了温度,有了生命。“猫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爬起树来特别灵活。玲珑的小面孔配上一条毛茸茸的鞭形尾巴,显得格外漂亮。走路时,尾巴时而立起摇动翩翩起舞,时而乖巧地耷拉着;坐着时,尾巴绕着屁股围成一个圈;睡觉时尾巴末梢调皮地拍打着地面,像是在打鼓。它们用舌头舔着吃东西,小舌头一伸一缩,特别灵活。”学生在仿写的同时不自觉地融入了积累的词语并进行了创造。这样的日记才有价值。

回归生活的情境,让词语在情境中复活。词语出现在学生面前往往是冷冰冰的。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去读去背去默,那么词语只能沉睡在学生的记忆里,甚至会遗忘。五上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中“照样子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给了启发。用生活情境描写词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主动观察体验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开辟日记的一种新模式。《将相和》中有一个成语“同心协力”,我组织一场拔河比赛。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同心协力”,然后用适当的语言描写出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我们要用好“运用”的风唤醒学生脑海里的知识,让知识活起来,动起来,进而产生新的知识,而日记会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媒介。

睢宁县姚集镇张圩小学 冯阿军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