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始终在思考:如何让教室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成为滋养生命成长的沃土?读完《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这本书,我仿佛找到了答案。书中鲜活的教育案例、深刻的教育理念,让我对教室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知,也为我的语文教学实践带来了诸多启发。
“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核心在于“长大”二字。它打破了传统教室的固有模式,不再将教室视为一个静态、封闭的空间,而是看作一个充满生命力、能够随着学生成长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室同样需要具备这样的特质。以往,教室的布置往往由教师一手操办,墙上的装饰、图书角的陈列,都带着成人的视角与审美。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教室应当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成果。新学期开始,我尝试让学生参与到教室环境的布置中,让他们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对语文的热爱,用自己读过的好书装点图书角。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和书籍陈列在教室中时,眼神里闪烁着自豪与喜悦,他们对教室的归属感和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也在悄然生长。
书中强调,教室的“长大”离不开课程的滋养。语文课程不应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应像一棵不断生长的大树,根系深深扎入生活的土壤,枝叶向更广阔的天空伸展。受此启发,我开始在语文教学中带领学生近距离观察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记录生活,将所见所感转化为生动的文字。这课程打破了课堂的边界,让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使教室成为了知识与生活交融的场所。学生们在丰富的课程体验中,不仅提升了语文素养,更培养了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感悟力。
在“长大”的教室里,师生关系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伙伴。书中的一个个故事让我明白,尊重、信任与倾听,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石。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更加注重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即使学生的观点不够成熟,我也会给予肯定与引导。我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成长。
教育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而教室就是孕育花朵的花园。读完《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用心打造一间充满爱与智慧、能够陪伴学生成长的教室。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样的教室里,汲取知识的养分,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让语文学习成为他们生命中一段温暖而美好的旅程。我也将不断探索、实践,让我的教室真正成为一个可以不断“长大”的地方,见证学生们的成长与蜕变。
睢宁县李集镇中心小学 许雪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