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旗下教育媒体融合实践平台

童心创美+:《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心得

2025-05-07 08:50    浏览 185   分享

王鸿 认证教师

徐州睢宁李集小学新闻通讯员。

翻开《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艾斯奎斯的教育实践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我作为教师的诸多不足与可能。在这个标准化考试主导、分数至上的教育时代,雷夫用他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不是培养考试的机器,而是塑造完整的人。在书中让我也看到了语文教育本真回归的路径。

雷夫的教育哲学核心在于“信任”的建立。在56号教室,没有恐惧,没有威胁,师生之间构建的是一种基于相互尊重的信任关系。这让我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当学生作文偏离“标准答案”时,我是否急于纠正而非理解?当课堂纪律稍有松懈,我是否本能地提高音量而非倾听?雷夫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发生在师生心灵相遇的时刻,而非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在语文教学中,尤其需要这种信任——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思维的外壳和心灵的镜子。只有当学生感到安全与被接纳,他们才敢于表达真实的想法,才能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和思维方式。

雷夫将阅读视为“终身受用的技巧”,而非应付考试的工具。在56号教室,阅读不是为了回答课后问题,而是为了与伟大的心灵对话。这种对阅读本质的理解让我汗颜——多少次,我将语文课上成了“解题技巧训练课”,将优美的文本肢解成考点,将丰富的阅读体验简化为标准答案的选择。雷夫的做法启示我们,语文教育的核心应是培养学生与文本建立深度联系的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看到更真实的自己。我开始尝试在课堂上留出“纯粹阅读”的时间,不设问题,不要求笔记,只是让学生沉浸于文字的魅力中,结果惊讶地发现,当外在压力消失后,孩子们反而展现出了意想不到的阅读热情和洞察力。

雷夫对标准化考试的批判态度尤其发人深省。他并非反对评估,而是反对将评估异化为教育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悖论:为了让学生考好语文,我们不得不牺牲真正的语文教育。背诵模板作文、训练答题技巧、押题猜题……这些活动占据了大量时间,却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初衷背道而驰。雷夫的实践告诉我们,当教育回归本真,考试成绩反而会成为自然的结果。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最触动我的,是雷夫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教育不是职业,而是志业;不是技术,而是艺术;不是外部规范的执行,而是内在价值的实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刻意识到,语文课不仅仅是教学生识字读书写作文,更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帮助他们认识世界、理解自我、表达心灵。汉字的一笔一画中蕴含着文化密码,课文的一字一句里流淌着人文精神。当我们把语文教育从应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它便能恢复其本真的面貌——一种关乎心灵成长的启蒙。

他的实践告诉我们,即使在最不利的制度环境下,教师仍然可以创造出教育的“奇迹”——这个奇迹不在于培养多少高分学生,而在于有多少生命因教育而变得更加丰富、更加自由、更加有尊严。作为一名教师,我愿以雷夫为镜,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语文教学中追求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追求心灵的唤醒。因为真正的语文教育,终将指向人的完整成长,而这,或许就是56号教室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睢宁县李集镇中心小学 许雪荣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扫码分享